1、故乡的风筝似乎也更可爱,颜色可爱,形状可爱。而那时的鲁迅,却早熟地压抑着作为孩童玩耍的天性,似乎连欣赏这美丽风筝的心情都一并消失了。在鲁迅看来,风筝是没出息的孩子才会念想的玩物而已。说到这里,大家大概都会想起那个写入小学语文课本,在三味书屋念私厨的鲁迅,那个小小的鲁迅,听到先生出题:独角兽,他应声作答:比目鱼,工整而又漂亮。
2、《风筝》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5年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首先由北京冬季天空中的风筝联想到故乡早春二月时节的放风筝开始描写,流露出淡淡的乡愁。然后自然地从风筝想到儿时往事:作为兄长的他对所谓没出息的酷爱风筝的弟弟的惩罚。成年后的作者为自己幼时的无知,对弟弟儿童天性的扼杀行为充满了内疚和自责。更令作者痛苦的是他已无法求得宽恕,因为弟弟对这件往事已漠然忘,这里照应了文章一开头作者见到风筝时“惊异和悲哀”的情绪。这种惊异和悲哀并不仅仅在于作者内心的深刻自我反省,而在于他从弟弟的“全然忘却”中体会到中国老百姓对封建道德奴役、家长式的专制制度的不觉醒,因而倍感改造“国民性”任务之艰巨,点出作者心情沉重的内在原因。文章叙事与抒情紧密相联,在叙事的基础上,抒发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极端憎恶和对美好明天的憧憬。此文以白描写景、写人,舒事与感叹、议论相结合,渗透着一种深沉的理性精神
3、这是悲剧,但鲁迅并没有停留在这种表象的描述,他以锐利的笔触作了深深的解剖。
4、编者的意图在于让学生理解“在矛盾和冲突中也有亲情”,并引导学生“多角度探究问题”。要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有一定的难度,根据我对课文的理解和教学的实践,现就这篇课文的教学谈一些看法,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5、被欺凌者,忘却了被欺凌的事,便没有痛苦,便没有反抗,便没有改变的要求,便没有历史的变革与前进。忘却了,一切严重的事烟消云散依然故我。以撕风筝这件事或这类事说,便将千年万年继续下去。可怕的麻木!
6、制风筝与撕风筝,代表着两个方面。制风筝是童心、是天性、是人生、是童趣;撕风筝则与之相反,是伤害、是摧残、是毁灭、是冷酷、是虚伪、概言之,是根深蒂固的封建礼教对人、尤其是对儿童的无情压制。撕风筝并非偶然、并非随意,鲁迅在前面已有铺垫:“因为我以为这(风筝)是没出息的孩子所做的玩艺”。什么是有出息?什么是没出息?中国几千年来的约定俗成早有解定,比如〈红楼梦〉中的贾政及其它人也认为贾宝玉这样玩下去是没有出息的。如果读正经书参加科举,然后做官,才是有出息的。因此撕风筝是手段,纳入封建规范才是目的。虐杀童心和保持天性是不可调和的矛盾。
7、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文章以风筝为引线,对“我”粗暴对待小弟的言行,作了深刻的反思。同时对小弟这样的人的不觉悟表示出深深的悲哀。这无疑是对封建宗族制度摧残儿童的罪恶进行控诉。
8、让我们在春风中和鲁迅先生一起同声唱响:绝不能压制孩子们渴望春天的心愿!更不能压制孩子们那颗渴望成长的心灵!
9、是“我的心只得(只好,无奈,没办法,只能够的意思)沉重着”吧?鲁迅的《风筝》中,“我”向弟弟道歉,请求弟弟的宽恕,他却忘记了这件事情,所以“我的心只得沉重着”.“我”请求宽恕,结果却因为弟弟的忘记而无法补过.因此,“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10、鲁迅在大胆的解剖自己的同时,解剖着民族、社会、国家以至世界。在这一个没流血、没有死亡的悲剧性的故事中,心中的血汩汩而流。
11、中年的鲁迅觉醒了,对自己深刻地自责与惩罚,千百年来做兄长以自己是非标准去要求弟弟,以至于训斥大骂,是家常便饭,即使明知管错了,也以出于好心而原谅自己。而鲁迅不,他自责心似铅块。尽管他未必就如贾政希望宝玉那样地希望弟弟,未必如封建卫道士那样完全明白他在做什么。然而,事实上做了,鲁迅便决不宽恕自己。这个可怕的错误,无法挽回,补救都做不到。即使如今“送他风筝,赞成他放,劝他放,我和他一起放。”也还是不能时光倒流,不能使弟弟再回到童年,因为“他早以有了胡子了”。这还是就事论事的分析。于是他想到去“讨他宽恕”,弟弟可能不宽恕,可能宽恕。出乎意外地谈不上宽恕与否,弟弟完全忘却了,“有过这样的事么?”他完全不记得了。这就更不可挽救,无法弥补了。这是个更大的悲剧,对弟弟、对鲁迅、对所有的人、对社会都成了一个永远无法挽回的悲剧。
12、《风筝》选自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是人教版七年级上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也是这一册课本中最难理解的一篇课文。
13、叙述往事与抒情紧密结合是文章的突出特点。全文虽以叙事为主,但深深地融汇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关键的地方,则又通过凝炼的语言,作了画龙点晴的点染,使文章感情的表达更加明朗
14、春天是美好的季节,更是放风筝的季节,是孩子们自在踏春,放飞梦想的时节。想起小时候,自己不许弟弟周作人放风筝这件事,时年四十四岁的鲁迅先生自我剖析,认真反思以后,对自己家长似的粗暴言行深感自责和愧疚,觉得很对不起童年时期的弟弟。
15、鲁迅写的撕风筝这件事,正是封建伦理扼杀童心、天性才是鲁迅所以“心很沉重”的真正意义所在。这才是社会的、民族的巨大的悲剧。
16、鲁迅看到了,对小弟的行为和风筝一起不屑一顾。鲁迅作为大哥,心里装着父亲的病,装着本家亲戚的冷眼,装着三味书屋课桌上的“早”字,装着“逃异乡,走异路”的焦虑和企盼,他心里实在装不下天空中颜色鲜艳,翩然而飞的风筝,只是他忘记了,自己的小弟那时还是一个孩子。当有一天,他突然发现,有很多天不大看见自己的小弟,于是,他似乎料定了,果然,在家中一间不常去的杂物房里,找到了正在自己制作风筝的小弟。
17、鲁迅在几十年以后,才明白了这个道理,才千方百计地想去寻求弟弟的原谅。在弟弟都完全忘却了此事以后,任然耿耿于怀,不能原谅自己。也许大文学家写作此文,就是还想用另一种方式来给人们某种警示吧。
18、这篇文章不也在告诉人们,要爱护孩子们的天性吗?
19、风筝》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浓浓亲情,动人心弦。亲情是人世间最真挚最纯美的感情,因为有了他的存在,生活才具有了诗性的光辉,生命才具有了永恒的动力。鲁迅的《风筝》就是在温馨与和美中,在矛盾与冲突中展现浓浓的兄弟之情。可是,细读作品,作者的立意远不止于此。这篇散文中,既有鲁迅的兄弟之情,也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更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作者以风筝为描述对象,借风筝抒怀、述志,风筝是情绪消长的线索,也是复杂思想感情的凝聚载体。诗篇以凝练的语言,炽烈的感情,表现了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和浓郁的诗情、诗境,具有震撼人心的感染力。表达了作者对旧社会的痛恨,对弟弟的同情
20、看到有风筝缠绕在一起,他跟着着急,看到缠绕在一起的风筝得以解开,他跟着大松一口气。然而他没有风筝,只能这样望向天空。
21、什么是悲剧?其基本特点是表现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其悲惨结局。鲁迅自己也说过: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
22、他回忆到,小弟当时害怕极了,窘极了,看到鲁迅的突然到来,吓得瑟瑟发抖,那时的鲁迅,带着料事如神的自得,和对小弟瞒着自己做风筝的恼怒,走过去,毁掉了这个尚未完工的风筝,然后得胜的离开,留着小弟一人在杂物房内,这之后的小弟会怎样,他当时没有管,甚至没有想。
23、第一段属于自然环境描写,渲染严冬肃杀的气氛,烘托“我”悲哀的心情,开篇点题,引出回忆,定下感情基调.风筝第三段中对小兄弟的描写其表达作用是突出了小兄弟对风筝的入迷
24、他的所谓正当的教育,其实是“精神的虐杀”。想到当年张着嘴,望着天空中的风筝出神的小弟,瑟缩在杂物房中,完全失败了的小弟,折损了自己耗费心血,制作出的风筝,没有得到任何关注的小弟,鲁迅的心“沉沉的坠下去了”,就像铅块。写作《风筝》时期的鲁迅正值中年,此时他因为一场风波,被当时的教育总长免去了教育部职务,迫使这之后的他不得不离开北京,远赴厦门。那个时期的鲁迅走过了年少的奋发求学,走过了青年的壮志凌云,经历着中年的困顿失意。《野草》是鲁迅的思想成熟以后,对于自我心灵史的特别的文学表达,文笔晦涩,深沉,多用象征,暗喻的手法。在平凡或者离奇的故事中,蕴藉着鲁迅真实而孤独的心灵体验。关于风筝回忆的画面,引出鲁迅对自己无知的愧疚,中年的鲁迅相比于少年,已经有了很多地改变,他从一个“愿意做”的人,变成了一个兼之“能够听”的人,尽管这“听”——让他“听”到以前听不到的声音,幼小心灵的诉求,他人的诉求——也将悔恨的重担在他心上压了上去。背负心灵重担的鲁迅想要补救,怎么补救呢?一,买风筝给小弟,鼓励他放,陪着她放,一起笑,一起跑,一起闹,然而,镜子里的他们,早都已经有了胡子了。所谓时不我待,覆水难收。二,去说明自己的痛悔,求得小弟的原谅,得了原谅的心,也许能找回轻松。于是他去求了,他找机会,向小弟提起那次破坏风筝的事件,说出自己的悔恨,检讨自己的专制,急于表达自己的愧疚之情,改过之心。然而小弟却笑呵呵又略带惊异的说到:“有这样的事情?”小弟已经完全忘记了。完全忘记,就不会有记恨,没有记恨,就谈不上原谅。然而,当年精神的虐杀却真实地存在,无法挽回,无法抹去,不会随着小弟的忘记就消失。在鲁迅的记忆里,这伤痛随着天空的风筝飘来荡去,他再也讨不回原谅,在忘记一切的小弟那里,他的心,只好永远沉重着,在无数个回忆的时分,尤其回忆起自己在幼小的小弟面前,取得完全的胜利时沾沾自喜的心态,羞愧到要闭上心里的那双眼睛。过去对精神的虐杀,回击为现在长久的卸不掉的精神重担,和自己对过去的事情无可把握的悲哀。北京寒冷的冬,因为风筝,让鲁迅想起故乡温暖的早春,然而这温暖,却不能温暖现在的鲁迅,反而因为过去的错误。让鲁迅见到风筝,就觉得“惊异而悲哀”。文末,鲁迅写道“不如让我”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罢,——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严冬,是鲁迅的处境,也是写下这篇文章时的鲁迅唯一能走去的地方。原创文学,欢迎转载,请注明出处
25、为什么说鲁迅先生写的是一个巨大的悲剧呢?
26、鲁迅的《风筝》,选自鲁迅的散文集《野草》,《野草》给人的印象是优美而难懂。就像野草中《影的告白》中的话语“举起灰黑的手,喝干一杯酒,我将在不知道时候的时候独自远行”。《风筝》是《野草》中少见的,写得明白如话的文章,所记录的,不过是鲁迅与他的弟弟周建人在孩童时期的往事。北京的冬天,天空飘着几只风筝,鲁迅在威严的严冬之中,因为这几只风筝,思绪就这样荡回了久违的儿时早春温暖的故乡。
27、他这样写道:“我的惩罚终于轮到了,多年后,我在一本读物上看到,玩耍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最正当的要求”,他突然发觉,自己所以为的没出息,只是年龄错位而导致的不理解。
28、鲁迅先生的〈风筝〉写于1925年。从内容上看,他回忆了他在少年时曾撕毁过童年的弟弟一只风筝的往事。而联系1925年前后那个时代背景,联系鲁迅这短时期在黑暗中冲锋陷阵的战斗,我们便知道这决不是撕掉一个小风筝这样的小事,而是通过这件小事的记叙,形象地说明了在封建礼教笼罩下的一个巨大悲剧。
29、——二零二零年三月十四日
30、他在自己的课桌上,刻下一个“早”字,那时的鲁迅,心思确实不在玩耍和风筝上面。然而,同一时期平凡而天真的,是鲁迅的小弟,周建人。鲁迅回忆,小弟常常张了一张小嘴,仰着脖子,痴痴地望向早春的天空。
31、哥哥管教弟弟,而且是为了避免让弟弟做没出息的孩子,去玩无聊的玩意,多么正确,何况还有自己的以身作则,简直是身体力行实行教育的好榜样,弟弟应该感谢哥哥的这番教化才对,因为这可是为你好啊,否则,你怎么能像哥哥一样,放下风筝,打开书本,觉悟到在课桌上刻下一个“早”字呢?可是,鲁迅不是这样的哥哥,鲁迅毕竟是鲁迅。他对人性的洞察精神,对人道主义的觉悟,同样比别人来的早熟。
32、换做别人,也许会忘记了这件事情,即便记得,也不一定寻得出这里的不妥。
33、鲁迅先生的散文《风筝》,写于一九二五年,时年鲁迅先生44岁。
34、孩子都是贪玩的,但是孩子们的天性都是美好的。他们都是热爱春天的,都想着自己能够像风筝一样自由自在地高高飞翔,像风筝一样一下子快快地长高长大。
35、两方面的对比力量对比悬殊,其实强弱已是无可比了。鲁迅说:“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封建社会中的等级观念就是尊卑长幼四个字,长兄为父,这个级别岂是小小顽童敢与之对抗的么?而且鲁迅在前一段已说:“……十岁内外,多病,瘦弱不堪……”有岂是大哥的对手。这完全是异常恃强凌弱的暴虐攻击,小小的弟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爱物被糟蹋,只有忍受欺凌,甚至没有想到忍受痛苦这一类的感情,而“完全的胜利者,傲然出走了”。
36、故乡的风筝全不这样,它们游弋在湛蓝的天中,摇荡在新吐嫩芽的柳梢之上。
37、一出风筝事件,牵动千千万万读者的心,兄长严于自责,小弟全无怨恨,这兄弟间的情谊因风筝事件而显得更美、更和谐。鲁迅先生在这篇散文里不仅揭示了传统观念对儿童的毒害,也为我们吹奏了一曲人情美的温馨之歌。还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童心的浪漫,自由的可贵。
黄河在咆哮 个签吧精选34句 关于教师节的诗句精选好句134句 职场励志名言优选好句87句 十分安静的句子-69句 关于习惯的名言精选43句 小学教导处工作总结34句 改变一点点作文【37句精选】 帅气网名优选100句 温柔好听的男生网名优选汇总34个 2022虎年创意词113个精选 幼儿园毕业典礼怎么发朋友圈-47句 天冷发朋友圈的句子-55句 牙痛的文案大全精选144句 媳妇生孩子文案高级【36句精选】 有创意有文采有趣的广告语-67句优选 教育的起源学说顺口溜汇总221句 分享音乐的qq群【精选24句】 生了小棉袄的心情句子46句 帮别人找对象的qq说说-24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