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战,所谓势者,乘势也。因敌有破灭之势,则我从而迫之,其军必溃。法曰:因势破之。
晋武帝密有灭吴之计,而朝廷多违,惟羊祜、杜预、张华①与帝议合。祜病,举预自代;及祜卒,拜预镇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即至镇,善兵甲,耀威武,遂简精锐,拟破吴。西陵都督张政,乃启请伐吴之期,帝报待明年方欲大举。预上表曰:“凡事当以利害相较,今此举十有**之利,而其害一二,止于无功耳。朝臣言破败之形,亦不可得,直是计不出己,功不在身,各耻其前言之失,故守之耳。昔汉宣帝议赵充国所上事,较之后,责诸议者,皆叩头而谢,以塞异端也。自秋以来,讨贼之形颇露之,今若中止,孙皓怖而生计,或徙都武昌,更添修江南诸城,远其居人,城不可攻,野无所掠,积大船于夏口,则明年之计,或无所及矣。”时帝与张华围棋,而预表适至。华推枰敛手曰:“陛下圣明神武,国富兵强。吴王氵㸒虐,诛杀贤能,当今讨之,可不劳而定。”帝乃许之。预陈兵江陵,遣周旨、伍巢等率奇兵泛舟夜渡,以袭乐乡,多张旗帜,起火巴山,出于要害之地,以夺贼心,遂获吴都督孙歆。即平上流,于是湘江以南至于交广,吴之州郡,望风归附,预仗节宣诏而绥抚之。时诸将会议,或曰:“百年之寇,未能尽克。今大暑,水潦方盛,疾疫将起,宜伺冬来。更为大举。”预曰:“昔乐毅借济西一战,以并强齐。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无复着手处也。”遂指授群师,径造秣陵,所过城邑,莫不束手,遂平孙皓。
【注释】
①羊祜(221~278 年):字叔子。西亚泰山南城(山东费县)人。着名士族。曾任魏中领军,西晋初,官尚书右仆射、卫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镇襄阳,开屯田,储军粮。屡陈伐吴之策,为晋武帝所采纳,临终举杜预自代。
杜预:西晋名臣、学者。字元凯。京兆杜陵(陕西西安东南)人。常为晋武帝所召,与羊祜、张华等密谋伐吴。此人多谋略,时称“杜武库。”
张华:西晋文学家(232~300 年)字茂先,范阳方城(河北固安)人。晋初为黄门侍郎,咸宁六年(280 年)灭吴时运筹帷幄,负章后勤。后都督幽州诸军事,加强了对东北地区的统治。
【译文】
凡是作战,所谓势就是乘势。只要敌军有动摇失败之势,就可以利用它。那幺,我军就要紧紧抓住这个机会,并进一步逼迫他,这样,敌军就必然溃败。兵法说:乘势而败敌。
晋武帝司马炎秘密订立一个消灭吴国的计策,但朝廷多数大臣的意见却和武帝计谋不符。只有羊祜、杜预、张华的意见与武帝相同。羊祜病重,推荐杜预代替自己,羊祜死后,武帝就拜杜预为镇南大将军,总领荆州军务。杜预一到任,就整顿兵马,修缮兵器装备,壮大军队的声威,挑选精兵良将,准备实行攻打吴国的计划。西陵都督张政请示攻打吴国的时间,武帝回答明年才能发动大规模的进攻。杜预呈上奏章说:“凡事都要权衡利弊,现在的形势十有**对我有利,而不利之处只占十分之一二,顶多不过是白费力气罢了。朝廷的大臣们讲这次行动带来的恶果,更是不可能的。这是因为讨吴的计划不是他们想出来的,功劳也落不到他们的身上,他们都为自己上次的言论不合适而感到羞耻,所以故意要讲防守。过去汉宣帝商议赵充国所秉奏的事情,仔细斟酌之后,斥责了那些持有不同意见的人,吓得那些人叩头谢罪。这样就堵住了这些异端邪说。自入秋以来,我们讨伐吴国的事情已经外露了,现在如果停止,孙皓(三国吴国亡国之君,孙权之孙)由于害怕势必要找计策对付我们,说不定迁都武昌(今鄂城),或者加紧修固江南各地城镇,将其居民远迁,这样,我军既无法攻城,也得不到补给。孙皓如果再将大战船集中在夏口,那幺明年实施攻吴的计划,怕更不能奏效了。”当时武帝正与张华下围棋,恰好杜预的奏章送到了。张华推开棋盘拱手说:“圣上圣明,我国富民强,吴王**暴虐。枉杀贤明和有才能的人,现在讨伐他,可以轻而易举地大获全胜。”武帝于是同意了杜预的奏章。杜预就命军队驻在江陵,派周旨、伍巢等率奇兵乘船黑夜渡江,袭击乐乡(今江陵以西长江南岸),到处张挂旌旗,火烧巴山,来往出没于要害之地,以扰乱敌人的军心,并擒捉了吴国的都督孙歆。吴国上游地区平定以后,从湘江以南到交趾(今广西、越南等地)、广州(今广东)的吴国州郡望风归附晋国,杜预派出使者宣读诏书,安抚他们。这时,晋国的将领集会讨论此事,有人说:“吴国是盘据了100 多年的敌国,恐怕不能一下全部攻克。现在正是酷暑季节,又逢大水,瘟疫疾病就要蔓延,最好等到冬天再进行大规模的讨代。”杜预回答说:“古时乐毅凭借济西一战,吞并了强大的齐国。现在我军军威已经振奋,好像竹子已经破开了几节,就可以迎刃而解,不须再从别处下手了。”于是指挥分派各路军马直逼袜陵(吴称建业,即今南京市)?所经过的城池,没有不投降的。晋军终于平定了孙皓的吴国。
随机推荐 (1)受战 (2)第八十七回 失冀城马超奔难 逼许宫伏后罹殃 (3)第一回 苏妲己驿堂被魅 云中子进斩妖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