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曰 。(心者 。君主之官也 。神明出焉 。心不可病 。心)病(则非轻 。)有(心病 。而肾之水气凌之 。则为)奔 。有(心病 。而胃之燥土 。从少阴之火化 。而生内痈 。则为)吐脓 。有(心病 。而肝之风木 。乘少阴之热气而煽动 。则为 。)惊怖 。有(心病 。而肾之阴水 。不交于离火而既济 。则为)火邪 。此四部病 。皆从惊发得之 。(盖以惊则伤心 。凡心伤而致病者皆是 。然心既伤矣 。因惊而谓之惊 。可也 。非惊亦谓之惊 。无不可也 。)

此一节、为奔 证之开端 。类及吐脓等证 。四部同出一源 。概以惊字括之 。盖言皆心病也 。师不明言心病 。而言惊发者 。原为中人以上告语 。后之注家 。或附会其说 。或阙疑以待 。恐斯道日晦 。吾不得不急起而明之 。

师曰 。(上既以奔 合四部 。而指其所从得矣 。今请专言奔 之病 。)奔 病 。(有物浑沦 。其象如 。)从(下焦)少腹起 。上冲咽喉 。(从肾)发作(上乘于心 。而)欲死 。(作已则气衰 。)复还(于肾而)止 。皆从惊(伤心 。)恐(伤肾以)得之 。(推之 。凡有所伤于心者 。皆可作惊观也 。有所伤于肾者 。皆可作恐观也 。盖以心肾之气 。本自交通 。一受伤则无复限制矣 。)

此言病发于心肾 。为奔 之本证也 。

(然肾处于下焦 。与肝相通 。所谓乙癸同源是也 。然肝肾之气 。并善上逆 。今请言肝邪之发为)奔 (其木)气(之逆则) 。上(而)冲胸 。(木邪克土 。其)腹(必)痛 。(肝脏有邪 。其气通于少阳 。则为)往来寒热 。(以)奔 汤主之 。

此言奔 之由肝邪而发者 。当以奔 汤畅肝气而去客邪也 。第此为客邪立法 。若肝脏本病发作 。以乌梅丸为神剂 。此即金匮之正面处 。寻出底面也 。

奔 汤方

甘草 芎 当归 黄芩 芍药(各二两) 半夏 生姜(各四两) 生葛(五两) 甘李根白皮(一升)

上九味 。以水二斗 。煮取五升 。温服一升 。日二 。夜一服 。

(奔 证 。有肾气乘外寒而冲心者 。试约其证而出其方 。)发汗后 。烧针令其(再)汗 。针处被寒 。(寒袭腠理 。火郁脉中 。以致)核起而赤者 。必发奔 。气从少腹上至心 。灸其核上各一壮 。与桂枝加桂汤主之 。

此为既成奔 ,而出其正治之方也 。

尤在泾云、此肾气乘外寒而动,发为奔 者 。发汗后烧针复汗 。阳气重伤 。于是外寒从针孔而入通于肾 。肾气乘外寒而上冲于心 。故须灸其核上 。以杜再入之邪 。而以桂枝汤外解寒邪 。加桂 。内泄肾气也 。

桂枝加桂汤方

桂枝(五两) 芍药 生姜(各三两)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

上五味 。以水七升 。微火煮取三升 。去滓 。服一升 。

(奔 证 。有肾侮心虚而上逆者 。试约其证而出其方 。)发汗后脐下悸者 。(以发汗伤其心液 。心气虚而肾气亦动 。)欲作奔 。(以)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此为欲作奔 。而出其正治之方也 。

程氏曰、汗后脐下悸者 。阳气虚而肾邪上逆也 。脐下为肾气发源之地 。茯苓泄水以伐肾邪 。桂枝行阳以散逆气 。甘草大枣 。助脾土以制肾水 。煎用甘澜水者 。扬之无力 。全无水性 。取其不助肾邪也 。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

茯苓(半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五枚) 桂枝(四两)

上四味 。以甘澜水一斗 。先煮茯苓 。减二升 。内诸药 。煮取三升 。去滓 。温服一升 。日三服 。(作甘澜水法 。取水二斗 。置大盆内 。以勺扬之 。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 。取用之也 。)


随机推荐
(1)第十八回 述案由归功翼尉 慰幽魂别筑佳城
(2)第三回 种玉来迟解铃甘谢罪 留香去久击案誓忘情
(3)第二五回 儒宗谈理学实益人心 勇将壮声威伪装狗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