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古文

 
  1.左传
 
  唐彪曰:左氏文章佳处,一曰老健,笔能截铁,句可掷金;二曰风华,云锦天章,灿然炫目;三曰变化,其叙事,或预点于前,或齐列于中,或悬缀于末,不为一律,无非神妙;四曰波澜,或引诗词,或说梦兆,或详卜筮,其最得意者,在追诉旧事中,故作奇峰插天,即平叙者,亦必一唱三叹,淋漓尽致;五曰接渡,山尽逢山,水穷逢水,但见改观,不见承接;六曰双收,或用两人,或用两事,或用两诗;七曰空中预埋,有意无意虚插在前,到后阐明,脉络联贯;八曰闲情照应,用闲情点染,回环照应,别有佳趣;九曰陡然而往,令人神惊,却有余音未绝,又令人神远;十曰详略有方,或于正面处,用略笔点过,而于旁见侧出,闲情闲事,则尽力发挥,露其姿态;十一曰若断若续,可合可分,或其事在数年之后,而端诸预见于数年之前,或论断在本人传中,而伏案已见他人篇内,线索慎密,脉络绵长。开辟以来,不得不推为文章鼻祖也。
  唐彪曰:《左传》多用从类并叙法。从类并叙者,或将往日零散之事,或将现在零碎之事,或集同类之理,或集同类之言,叙于一处也。如晋杀其大夫三郤,楚公子比自楚归宋,魏献子为政,此并叙于篇之首者也;吴使子札来聘,韩宣子如楚,晋楚战于邲,此并叙于中幅者也(绝秦篇末段最详,诸小古文皆删去,可恨);吕相绝秦,中行献子伐齐,此并叙于篇之末者也。
  唐彪曰:杜预《春秋左传序》所以阐明春秋之义例者,精而能该;所以发明《左传》之意旨者,核而能周。《春秋左传》之理,无馀蕴矣。学人未能全读二书者,固当读之,即全读二书者,读之尤能悉二书之微义也。
 
  2.孟子
 
  唐彪曰:古今文,工言权术,而极畅者,无过于《国策》;善言义理而极畅者,无过于《孟子》。彪尝以二文兼读,一则仁义之风可亲,一则机械之行可畏。专读《孟子》,犹未见孟子之贤,及于《国策》并读,而孟子之贤益著;专读《国策》,犹未见仪衍之恶,及与《孟子》并观,而仪衍之恶益彰。故以人品论,殆有天壤之不同,若但以文章论,则有可并称者。虽然,文者载道之器,孟子之文,克明乎道,则其胜于《国策》又何待言?但举世之人,谁不读其书者,谁能读之得其神化,而能自成一家言者乎?无他,但求其义理,不于其文辞细加揣摩之功也。若将其至佳者,拣数十篇录为一册,殚心揣摩,则必有以造其微者。昔昌黎、老泉专学《孟子》,故其文最佳。朱子谓孟子之文,不但非欧、苏所及,而且非昌黎所及。人奈何弃其幼所习熟,而反求乎他文之生者哉!
 
  3.国策
 
  唐彪曰:《国策》之文,起不用冒,收不作结,单刀直入,脱尽装点,且其气雄力劲,笔秀神清,词腴而不肤,色妍而骨俊,文章至此,可称绝技。又,其于人情事势,揣摩推测,透彻无余,故敷陈利害以倾惑人心,能使勇者怯,智者愚,喜者变怒,优者忽乐。学者见之,未有不好之深,读之不忍释者。虽然,是书也,当师其文之佳,不当学其意之险,否则,因习其文而丧我天良,所得者小,而所失者大,则宁不读之为愈焉耳(刘更生曰:《战国策》,或曰《国事》,或曰《长短》,或曰《事语》,或曰《国策》,或曰《长书》,或曰《修书》,乃战国时游士各辅所用之国为之策谋,宜谓之《战国策》。其事继春秋以后,迄楚汉之初二百四十五年间之事也)。
 
  4.史记
 
  唐彪曰:司马子长之文,为古今第一者,以其天资高迈,博记群书,又得师传心性之功,常收视反听,使天君湛然,故光明焕发。文章佳境出自性天,其言曰:“内视之谓明,反听之谓聪。”非虚语也。又,遍历宇内,凡天地间奇山异水,草木禽兽,人情风俗,可惊、可怪、可喜、可思者,悉取以助吾之生意。又父子相继为史官,有往昔当时之秘书史册,可以资探讨,又与燕赵贤豪交游,有以助耳目闻见所不及。又有藉信、荆、聂、平、尝、无忌诸公,足以供描写,有封禅、开河、征蕃、黩货、严刑诸事足以畅发挥。又,上古地名、官名、服饰、器用、宫殿之名多驯雅,点入文中多可爱。故其发为文章,立例广,寄情深,或分或合,或略或详,随意所发,无不曲当。当大篇包罗众有,则如千岩竞秀,万壑争流,其微辞旁见侧出,寓意于叙事之外,则如天马行空,不可踪迹,可谓化工之巧,非人力所能仿佛矣。虽其纪载往事附会讹误,亦时有之,然以文论,则无美不臻,大成之名不得不归之也。
  唐彪曰:史迁之文,如本纪、世家、八书、大篇列传,皆累万余言,可谓极长难读矣,然无一非挨年次月、由先而后,条理井然、有界限可寻者。惟其笔端变化,或起或伏,或即或离,纵横出没,不可捉摸。故浅学者读之,如数万散钱,倾之于地,东窜西分,不能收拾;有识者读之,知一索可贯千钱,得贯之具,虽数万散钱,无难瞬息约束之矣。故读《史记》者,总以“挨年次月”四字提为纲领,纵令篇幅广长,端诸纷错,而章法脉理,无不显然可见,又何患其难读也。又曰:《史记》之文,皆有界限段落,一篇可以分为十数篇,而十数篇仍浑成是一篇。故读一篇,即是读十数篇,而读他文数十篇,终不如读《史记》一二篇。知此意者,庶几知《史记》之佳,得读文之法。或曰:《史记》不能全读者,亦有删读法。但欲删之得其当耳。
  唐彪曰:《左传》每用双收法。如晋赵盾无君,魏献子为政,皆用双收法。《史记》变通其理,移之篇首,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张耳陈余列传》皆用双起法。故知善作文者,推类变化,愈出愈奇,若人步亦步,人趋亦趋,则不免庸奴之诮矣。
 
  5.韩文
 
  唐彪曰:昌黎之文,篇篇一体,不能详述,兹略举大概:有若诗之兴体者,《送杨少尹序》、《王舍秀才序》、《温处士赴河阳军序》诸篇是也;有若诗之比体者,《杂说一》、《杂说四》、《应科目与人书》诸篇是也;有若典谟者,《平淮西碑》、《祭鳄鱼文》诸篇是也;有似班、马者,《许国公神道碑》、《权德舆墓志铭》诸篇是也;有若词赋者,《进学解》、《讼风伯》诸篇是也;有如巨浪排空,怒涛卷雪者,《画记》、《后二十九日上宰相书》、《上张仆射书》、《圬者王承福传》诸篇是也;有百转百折者,《祭十二郎文》、《讳辨》诸篇是也;有错综遥对者,《原毁》、《与陈给事书》诸篇是也;有回环重复者,《初上宰相书》、《原道》、《送廖道士序》、《送董邵南序》诸篇是也;有游戏三昧者,《毛颖传》、《送穷文》诸篇是也。至于辞句之变幻,长至二三十字者有之。凡说理之文,未有不平实者,惟昌黎能以至平实之理发为至虚灵之文,其平实之理如布帛菽粟,愚智同需;其虚灵之文,如海市蜃楼,千形万态,不可摹拟。兹约一言以赞之曰:百体备具而不落窠臼者,其昌黎之文也乎!
 
  6.欧文
 
  唐彪曰:自归震川、钱牧斋二先生读欧文,且极口称赞,自此诸名公皆争效法,而欧文遂为古学津梁矣。夫欧文胚胎乎《史记》,而变化润泽乎昌黎,议论、叙事参伍错综,而以纾折之笔出之,秀雅之度行之,感慨之情致之,备诸佳境,宜为后人取法不置也。
 
  7.大苏
 
  唐彪曰:大苏之文,汪洋浩瀚,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竭者,其气也;开阖纵横,屈伸断续,无不如意者,其机也;松爽俊快如哀梨,文雅润泽如蜀锦者,其辞也;至难辨之事理,与至难状之情形,一进阐发,无不了然言下,跃跃欲出者,其笔也;倏而圣贤,倏而仙佛,倏而纵横刑法,杂出无方,惟求其是,不避后人之议者,其心事与文情也。虽文多逞才,或篇幅过长,不能裁以法度,是则有之;若其种种美善,终非后人所能及矣。
 
  8.总评
 
  唐彪曰:古今来佳文虽多,至如《左传》、《国策》、《孟子》、《南华》、《史记》、《汉书》、相如、昌黎、允叔(疑为永叔)、子瞻诸公之文,则可谓之登峰造极,无以复加者也。学者能熟读精思,则文章已探骊得珠矣。至于永叔、子瞻之文,初学尤宜先读,以为造就之阶,则工夫易于入手。即或资钝,不及再读他文,然亦足以扩充才思,流畅笔机矣。
  唐彪曰:西京之文,朴茂雄健,远过唐宋,然其中则有等级,未可一概视也,如董、贾之文固佳,然以较之班、马,则殊不相及。欲读西京之文者,不可不知所先后焉。

随机推荐
(1)埋忧集卷五
(2)第七十七回 巧门客代筹庆贺名目 老学究自叙学问根源
(3)第六卷 东寇乘虚危社稷 北师返国靖烽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