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筷,用还是不用 公筷有用吗

咱出去吃饭,服务员有时会在上某道菜的时候同时配备一双公筷或者一把公勺,而公筷公勺的存在,应该可以说是中华文化圈的一道特殊风景线。

公筷,用还是不用

这次咱就来聊聊公筷和公勺。说到公筷和公勺,不得不先提到共餐与分餐。

共餐制在我国并非自古就有

众所周知,现在咱中国人的餐桌文化是共餐制的。这一点和流行分餐文化的西方国家以及日本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中国并非自古以来都是共餐制,中国曾经也分餐,历史还非常悠久,直到宋代还是分餐制——今天我们已经习惯得如同呼吸的共餐文化,还只有千年左右的历史。

中国因为社会等级森严等因素,分餐文化的生命力很强:社会等级越往上越分餐,皇宫贵族们坚持分餐直至宋末。但是到了宋亡之后蒙古统治下的元代,分餐彻底偃旗息鼓,转变成今日的共餐文化。

共餐文化,根深蒂固

中国的共餐文化根深蒂固,很难撼动。但是 2003 年发生于中国的一个举世震惊的严重公共卫生事件:非典,令中国大陆、香港、乃至新加坡等受汉文化影响的国家与地区的使用公筷公勺意识得到了较为积极的推进。

特别是香港,SARS 后以香港医学会为中心发起的「公筷公羹、安全卫生」的主题宣传活动,使得公筷公勺的使用率从 2003 年的 46% 迅猛升高到 2005 年的 65%。

然而在中国大陆,情况却比较复杂。虽然 2003 年在非典的威慑下,中国高级酒店、高级饭馆的公筷公勺使用意识猛然增强,一时普及不少,但由于并不具有强制性,也不存在相应处罚,因此在强大的文化惯性之下,从 2005 年开始公筷公勺意识又慢慢淡化了下去。

情感和健康,如何权衡

一方面是中国传统文化投射在共餐习惯上的情感交际,是社交场合中拉近彼此关系的重要手段。在饭局上主动提议使用公筷在大多数人看来仍然是无法想象的,因为这意味着刻意疏远和他人之间的距离,甚至可能被对方认为是一种「提防」:你什么意思,怀疑我有病对不对!

而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状况的改善,中国人的健康卫生意识也在日益增强,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分餐或者公筷公勺的合理性。

除了最早的 SARS,近年来通过共餐导致幽门螺杆菌、肝炎等传播的报道也在媒体频频露脸,有时甚至耸人听闻,颇令部分特别讲卫生的人群感到压力山大,甚至只要面临聚餐应酬就会感到焦虑不安。

传染性疾病的传播途径

文化和卫生的两难,究竟怎么破,共餐制靠谱吗?先看疾病咋传播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首先来看传统的共餐习惯造成传播疾病的风险有多大?

这里就涉及到传染性疾病的传播途径了。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性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为:经空气传播、经水和食物传播、经接触传播等等。

1、空气传播

其中 SARS 就属于典型的经空气传播的传染病。

然而只要具备基本逻辑思维,就不难发现当时 SARS 促成中国公筷公勺意识增强是有点风马牛不相及的幽默趣味的——这属于典型的烈性传染病所引发的广泛焦虑与恐慌,常常会导致群体性盲目行为。

SARS 既然经由空气传播,那么只要聚在一起就是风险,不管你是聚餐还是打牌还是谈情说爱。

所以预防 SARS 的关键是:爆发时少去公共场合、出门戴口罩。

2、水和食物传播

有很多疾病都介由这个渠道,譬如霍乱、沙门氏菌病、肉毒杆菌中毒、诺如病毒或轮状病毒引发的腹泻等等。

这类疾病的根本问题在于水源和食源本身遭受病原体污染,只要你聚餐时吃过那道被污染的菜,无论是共餐还是分餐你都会中枪。

3、接触传播

不用公筷公勺的聚餐属于这一分类中的间接接触传播。

水和食物传播的疾病理论上当然存在间接传播的可能性,但实际上这里有一个条件:需要易感者接触传染源的排泄物或分泌物。

那么这一风险在聚餐场合应该如何理解?

譬如你的朋友得了霍乱或者痢疾,他需要吃到一半跑进厕所解手(粪便)或者呕吐(呕吐物);

然后便后不洗手或者在呕吐物粘在手上的情况下拿脏手在筷子夹菜的一头擦拭几下,再为你夹菜,你马上吃下去,才有可能中枪。

另外,任何疾病的传播还有一个病原剂量的问题,不是说有病原就等于必然感染。

还要看他涂抹多少在筷子头上——所以如果你的朋友要刻意通过筷子和勺子染病给你,他不但相当恶趣味,应该说还蛮拼的——要知道,正常人自然地进食时一般不会用手去碰筷子的夹菜端,能够沾染到筷子上的唾液量也相当有限。

还有一点:他若已经病成那样,你还会和他一起吃饭吗?

那么有时候症状上未必显山露水的疾病:比方说甲肝呢?

甲肝的传播渠道也大同小异: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传播多由感染者大便后不正确洗手再接触食物或其他物品、或者在处理感染者的粪便(譬如换尿布)之后不正确洗手所引起。

因此如果你和一位感染甲肝的朋友吃饭,如果他中途便后不洗手的话,哪怕只是为你递一个碗碟也有风险,问题关键不在于是否共餐。

共餐的确会提高风险,但是绝对风险不那么大,要密切接触(天天生活在一起吃饭)才会显著提高感染风险。

甲肝的真正传播渠道是经由水和食物。

1988 年上海甲肝大流行那会儿,仅上海市区就有 30 多万人染病,一时人们恐慌到别人递来的烟都不敢接,不要说一起吃饭了。但后来发现水产品毛蚶才是传播真凶:调查显示 85% 的甲肝病人病发前吃过毛蚶。

共餐会感染幽门螺杆菌吗

幽门螺杆菌的传播途径至今还不明确。

目前有学术观点认为,幽门螺杆菌的传染一般主要是针对婴幼儿的。

婴幼儿如果接触不干净的水源、或与感染幽门螺杆菌者共同进餐且共用餐具、不用公筷公勺的话,的确存在感染风险。

因此成人和幼儿一起吃饭的时候,或者幼儿聚餐的场所譬如幼儿园,应该配备公筷公勺。

虽然成年人之间幽门螺杆菌,是否会通过唾液相互传染在学术界还尚有争议,但是有些媒体大肆报道共餐的幽门螺杆菌风险,甚至夸张地称共餐或引发胃癌,这完全属于标题党,制造恐慌。

且不说人类之间的癌不存在互相传染的可能,即便感染幽门螺杆菌也远远不等于罹患胃癌,因此,「成人之间共餐一顿饭就感染幽门螺杆菌,然后罹患胃癌」这种谣言不可信!

用公筷是对别人的尊重

除上面说到的疾病,经常出现在坊间传闻中的以血液和性为传播途径的疾病,譬如乙肝或艾滋病等,就根本无需赘言的必要了,一句话:共餐不会传播这类疾病。

对于普通成年人而言,公筷公勺的普及意义更多的不是在疾病预防层面(虽然不是完全没有)。

饭局上用公筷公勺,不是出于别人把病传给你的恐惧;而是你自己如果有病,不要传给他人,尤其对方隔三差五要和你一起吃饭的时候。

而且想通这一点,你看到别人提议用公筷公勺的时候,你就不会再有感觉被人怀疑或不尊重的不愉快心理了。

更重要的是,主动使用公筷公勺是对饭局上别人的体谅与尊重:

别人带着婴儿和儿童来赴宴时,你要考虑到幼儿是风险较高的群体;

别人是健康成年人你也要考虑到有些人特别爱干净的心理。

所以是否愿意使用公筷公勺,反映的是你自己的教养和素质。

公筷公勺的确会让吃饭变得稍稍麻烦些,但是这点麻烦却能够换来在座所有人的绝对安心,而且又几乎不影响中国传统聚餐文化上的温馨与其乐融融,这么好的解决方案,何乐而不为呢?

猜你喜欢
电油汀与空调哪个省电? 为什么省电
烧根了怎么挽救 烧根了如何挽救
积信号是什么意思 积信号解释
如何能减掉肚子 减掉肚子的方法
手工鱼丸为什么不劲道 鱼丸不劲道有什么补救
青银高速起点和终点 青银高速起点和终点收费
橙子皮煮水止咳吗 橙子皮煮水能止咳吗
怎么煮毛蛋 怎么煮毛蛋不会破裂
水蛋的做法技巧 水蛋是用什么做的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