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是怎样变化的精选好句50句

1、黄河,是位于中国北方地区的大河,属世界长河之一,中国第二长河(也有称第二大河流)。黄河全长约5464公里,其流域面积,《人民网》载:约752443平方公里[1],水利部网站《黄河网》则记为:流域总面积79.5万平方公里(含内流区面积4.2万平方公里)[2])。流域冬长夏短,冬夏温差悬殊,季节气温变化分明。

2、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自治区),最后流入渤海。流域降水量小,以旱地农业为主,冬干春旱,降水集中在夏秋七八月份。

3、黄河中上游以山地为主,中下游以平原、丘陵为主。由于河流中段流经中国黄土高原地区,因此夹带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称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但是在中国历史上,黄河下游的改道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4、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又在河南兰阳(今兰考县境)铜瓦厢决口改道,再次摆回到北面,行经今河道,北流入渤海。

5、〔三〕风力搬运,如黄土高原和沙漠的形成;

6、河流决口后放弃原来河床而另循新道称为改道,黄河由于多沙善淤,变迁无常,改道十分频繁,中游的宁夏银川平原,内蒙古河套平原一带的黄河河道都曾多次变迁,但影响重大的是黄河下游河道改道。

7、最明显的体现在含沙量上面,过去由于开垦少,植被要保护得比较好,含沙量低,而现在含沙量很高,随之而来的是河道的深浅也发生变化,然后径流量变化也很明显的下降了很多

8、黄河的特点:1.水少沙多。在大江大河中名列第一,在世界江河是绝无仅有的。2.水.沙时空分布不均。3.地上悬河。4.洪水灾害频繁。

9、河流演变具有一定的规律.从地质年代讲,每条河流都将经历生长、发育和衰亡的演变过程.以黄河为例:据考证,在距今6000万至240万年间,目前黄河流域所在区域发生了剧烈的地壳运动,板块下沉者成为湖、上升者成为山,之后的地壳运动又把一个个独立的湖联接成内陆河,然后进一步演变形成今天的黄河.三是河流具有进化能力.随着气候和地壳的不断变化、人类对河流干预不断增强,地球上每条河流都将继续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包括水沙条件的变化,以及与水沙条件相适应的河床形态调整.四是河流具有对外界刺激的强烈反应能力.河流的水循环规律取决于大气环流机制和地球下垫面状态,二者的任何改变都将深刻影响河流水文循环的路径和过程.

10、由于黄河流经黄土高原地区,携带大量泥沙到达下游,泥沙大量淤积,使河床抬高,容易造成泛滥。再加上人类不合理的开发,造成森林、草原和沟洫系统的破坏,导致黄河决溢改道。黄河决溢范围北到海河,南达江淮,纵横25万平方公里,大的改道有6次。根据河道的主要流向,黄河下游河道的历史变迁大体可分为四个时期:

11、经过黄土高原会冲刷很多泥土进河里

12、带入海。此后几百年中,黄河情况不甚为频繁。北宋初期,决口不断,短时期、短距离的分流河道不少。直到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六月,黄河再次改道,

13、从春秋战国至北宋时期。这一时期黄河以北流为主,流经河北平原中部由渤海湾入海。春秋中叶(公元前602年),河道自河南浚县南改道折向东,又东北经山东西北部,入河北境,沿着今卫河河道,北汇合故道入海。王莽始建国三年(公元11年),黄河东决,从今山东入海,分支溢流在今鲁西豫东一带,后经王景治河修筑了由荥阳东至千乘(今山东利津一带)的千里黄河大堤,使黄河和汴河分流,各行河道,此后黄河出现了800年的安澜局面。北宋时期黄河下游河道虽有多次变化,但直到北宋末年黄河仍然保持在纵贯河北平原中部至天津入海的河线上。

14、现在:最近几年污染严重、缺水。

15、从金元至明嘉靖后期。南宋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为阻止金兵南下,宋东京留守杜充在滑县以上李固渡(今河南滑县西南沙集镇约1.5公里)以西扒开河堤,使黄河东流,在今山东巨野、嘉祥一带,汇入泗水,夺淮入海。这次人为的决河使黄河不再进入河北平原,是黄河的第三次重大改道。从这一年至明嘉靖后期长达400年间,黄河下游分成数股入淮,相互迭为主次,黄河下游河道干流的流势逐渐南摆。元代以后,黄河下游分成数股在今黄河以南、淮河以北、贾鲁河颍河以东、大运河以西的黄淮平原上不断泛滥、决口和改道。为保护祖陵和漕运的畅通,明朝政府尽可能使黄河的干流保持在开封、徐州一线上。

16、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黄河发生了有记载的第一次大改道。洪水从宿胥口(今淇河、卫河合流处)夺河而走,东行漯川,至长寿津(今河南滑县东北)又与漯川分流,北合漳河,至章武(今河北沧县东北)入海。这条新河在禹河之南。

17、黄河流域是我国开发最早的地区。在世界各地大都还处在蒙昧状态的时候,我们勤劳勇敢的祖先就在这块广阔的土地上斩荆棘、辟草莱,劳动生息,创造了灿烂夺目的古代文化。

18、黄河可以分为上游、中游、下游,它有一个河段会流经黄土高原地区,因此导致黄河携带大量的泥沙,所以我们有的时候才会看到黄河的河水是黄色的。

19、黄河在一年四季都是不同的,非常明显的是冬夏的差异,冬天由于雨量稀少,没有大量泥沙流入,黄河水浅,而且呈现出淡淡的青色,水比较干净,有时比较寒冷,水边会有结冰.入春后,由于雨量的增加,黄河渐渐涨起,颜色也越来越发黄色;夏季黄河成为名副其实的黄河,河水是"一斤水半斤沙"的浑浊,非常稠的泥汤,不知道里面的黄河鲤鱼是怎样活下来的.水量比冬天增加了好几倍.不过我还是喜欢这样的黄河,象我们的肤色,打着深深的旋涡向前奔流.秋天的黄河渐渐安静下来,河边的芦苇发黄,水面有落叶漂浮,一派秋的景象.好象一个在夏天晒的黝黑,疯够了的黄土高坡的尕小子,困了,累了,想在妈妈的怀里好好睡一觉似的.

20、黄河的形成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在大约370-180万年,伴随青藏高原东北缘平坦地形(主夷平面)抬升和解体,此地的地势出现强烈反差,水系的改造重组合并等较多地出现,使得兰州至河套段黄河最先出现。

21、黄河的特点是夹带泥沙数量多,连续枯水时段长,径流季节变化大。青藏高原的抬升改变了黄河区域区域的地势,使分布开的湖泊汇聚在一起并逐渐发展成为黄河。

22、而在黄河中游一带,以后黄土高原南部和崤山东麓的局地河流也开始分别向北和向西溯源,袭夺吕梁山西麓系列山前河湖系统和占据汾渭盆地的三门古湖,这些河湖水系最终在120万年前形成串联,连接河套盆地、汾渭盆地和华北平原的现代黄河东流水系格局也就形成了。

23、〔一〕风力侵蚀,如西北戈壁风蚀城堡和风蚀蘑菇;

24、在公元前602年至1938年间,黄河下游决口1590次,大的改道26次(据黄河水利委员会)。

25、汉武帝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黄河在今河南濮阳西南瓠子决口,再次向南摆动,决水东南经巨野泽,由泗水入淮河。23年后虽经堵塞,但不久复决向南分流为屯氏河,六七十年后才归故道。

26、进入近代,国难与河患同作。黄河在1841、1842、1843、1851年发生了4次大的溃决。就这4次黄河溃决的原因而言,除特大洪水外(1843年洪水被认为有历史调查以来的最大洪水),下游河道淤垫是最主要的原因。黄河在近代之初连续大范围的溃决,是一个危险的信号,那就是黄河已经到了改道的前夜。其实,自清代以来,让黄河改道北流的呼声就不绝于耳。魏源在1842年就建议用人工的方式,使黄河改道北流。理由是:“由今之河,无变今之道,虽神禹不能为功。”“使南河尚有一线之可治,十余岁之不决,尚可迁延日

27、黄河在清朝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以前的流经路线是:大体上经过现在河南的荥阳、郑州、原阳、延津、封丘、中牟、开封、兰考;山东的曹县、单县;安徽的砀山、萧县;江苏的丰县、沛县、徐州、邳县、睢宁、宿迁、泗阳、淮阴、涟水、阜宁、滨海等入黄海。

28、黄河下游历史上的洪泛区孟津以上被夹束于山谷之间,几无大的变化。在孟津以下,汇合洛水等支流,改向东北流,经今河南省北部,再向北流入河北省,又汇合漳水,向北流入今邢台,巨鹿以北的古大陆泽中。然后分为几支,顺地势高下向东北方向流入大海。人们称这条黄河河道为“禹河”据文献记载,黄河下游有以下几次重大的改道。

29、现在的黄河与过去的黄河无法北较,过去的黄河时常发洪水,黄泛区人民苦不堪言,如今的黄河河水清澈,水鸟横水,野鸭嬉戏,鱼翔浅底,引来无数垂钓爱好者流连忘返,每到春暖花开时节,春游踏青的市民络绎不绝,徜徉在黄河两岸乐此不疲,兴盛至极。

30、年8月1日(清咸丰五年六月十九日),黄河在河南兰阳(今兰考)北岸铜瓦厢决口。黄水先流向西北,后折转东北,夺山东大清河入渤海。铜瓦厢以东数百里的黄河河道自此断流,原本穿苏北汇入黄海的大河迅即化为遗迹。这是黄河距今最近的一次大改道。河决之后,黄水将口门刷宽达七八十丈,一夜之间,黄水北泻,豫、鲁、直三省的许多地区顿被殃及。而清政府采取“暂行缓堵”的放任态度,无疑更加剧了这场灾难的广度和深度。一时间黄水浩瀚奔腾,水面横宽数十里甚至数百余里不等。由于铜瓦厢地处河南东部,改道之后黄水北徙,流向直隶和山东,因此河南主要受冲的灾区只有兰仪、祥符、陈留、杞县等数县,“泛滥所至,一片汪洋。远近村落,半露树梢屋脊,即渐有涸出者,亦俱稀泥嫩滩,人马不能驻足”(《再续行水金鉴》卷92,第2392页)。直隶的开州(今河南濮阳)、长垣(今属河南)、东明(今属山东)等州县,也成了黄水泛滥的区域。

31、特点,泥沙含量高

32、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为抵御金兵南下,东京守将杜充在滑州人为决开黄河堤防,造成黄河改疲乏,向东南分由泗水和济水入海。黄河至此由北入渤海改而南入黄海。在1855年前,黄河主要是在南面摆动,虽然时有北冲,但均被人力强行逼堵南流,南流夺淮入海期间,郑州以下,清口以上的黄河主流也是迁徙不定。由泗水,或汴水或涡水入淮,或由颍水入淮,或同时分几支入淮。直到明代后期潘季驯治河以后,黄河才基本被固定在开封,兰考,商丘、砀山、徐州、宿迁、淮阴一线,即今之明清故道,行水达300年。

33、从河流的上游到下游,河流中的流水在流动过程中,随着流速的变化,有时会表现出侵蚀性,有时会表现出沉积性,从而塑造出不同的地形和地貌。

34、〔四〕流水沉积,如华北平原等;

35、通常认为,《尚书·禹贡》中所记载的河道是有文字记载的最早黄河河道。这条河道在

36、黄河流水的地貌的特点,主要是流水挟带的沙多、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造成地貌形成及成因有这几点:

37、二流水搬运,如黄河中的泥沙;

38、从明嘉靖后期至清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在这300年间,“南流故道始尽塞”“全河尽出徐、邳,夺泗入淮”,黄河由此演变为单股汇淮入海。由于黄河河道长期固定,大量泥沙堆积,所以明代后期黄河下游大部分河段成为“悬河”。这一时期,河南境内的河道出现过一段相对安流的时期,而山东、苏北境内河段决口次数增多。后经万历年间潘季驯治理,徐州以上才最后固定为今日废黄河。嘉庆以后,政治动荡,河政废弛,堤防残破,新的改道灾难的发生已不可避免。

39、月。今则无岁不溃,无药可治,人力纵不改,河亦必自改之”(《魏源集》(上),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371页)。

40、时间的区别,现在的黄河沙量明显减少,治河取得了显著效果

41、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以后河道由山东利津入海时期。清咸丰五年,黄河在河南兰阳(今兰考)铜瓦厢决口,开始时分成三股洪水,都在山东寿张县张秋镇穿运河,汇入大清河,由利津入海。于是黄河下游结束了700多年夺淮入海的历史,又回到由渤海湾入海的局面。此后的20年间,洪水在山东西南地区到处漫流,直到1876年将全线河堤完成,黄河下游河道趋于稳定。

42、相传黄河的形成是因为数百万年前青藏高原曾数次抬升,这些抬升改变了该区域的地势,使得当时当地原本是广泛分布的湖泊被汇聚在了一起,如此逐渐发展才形成了黄河。

43、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也是我国的第二长河,它位于我国北部地区,流经了青海、甘肃、内蒙古、河南、山西等多个省市,全长大约有五千多公里。

44、冲决澶州商胡埽,向北直奔大名,经聊城西至今河北青县境与卫河相合,然后入海。这条河宋人称为“北流”,12年后,黄河在商胡埽下游今南乐西度决口,分流经今朝城、馆陶、乐陵、无棣入海、宋人称此河为“东流”。东流行水不到40年便断流。

45、形成原因:没一条大的河流都是由一天主流和若干支流组成的。河流里的水,主要来自天上的雨水,此外,还有地面水和地下水注入河流中,水中的沙石,泥土都进入黄河中,天长日久,形成这些特点。

46、过去:黄河自古以来含泥沙量大。

47、黄河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中国人称其为“母亲河”。每年都会携带十六亿吨泥沙,其中有十二亿吨流入大海,剩下四亿吨长年留在黄河下游,形成冲积平原,有利于种植。

48、〔五〕风力堆积。

49、王莽始建国三年(公元11年),黄河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决口,东南冲进漯川故道,经今河南南乐、山东朝城、阳谷、聊城,至禹城别漯川北行,又经山东临、惠民等地,至利津一

50、【近义词】苦难——灾难繁衍——繁育凶猛——凶恶忧患——忧虑侵蚀——侵害【反义词】茂密——稀疏肥沃——贫瘠温暖——寒冷繁衍——灭亡松散——紧密流失——回归简介《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是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课文介绍了黄河变化的过程、变化的原因及其治理的方案,告诉人们要保护大自然,保护环境,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课文先写了黄河给两岸人民带来的苦难,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但它又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接着,从黄河含沙量的现状分析黄河变化的原因;最后写科学家设计了治理黄河的方案。这是一篇说明文,文章条理清楚,材料确凿,数据详实,字里行间包含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环保意识。以此告诉人们要保护生态环境。

考试后的感受优选好句21句
门店销售精选36句
幼儿园园长妈妈的毕业寄语-69句
风 李峤 古诗 翻译优选好句40句
古诗大全300首李白精选228句
经典古诗名句摘抄大全
老同学问候语早上好精选120句
关于坚持自信的句子-56句
给顾客问候语及关心话短信简单精选好句103句
李白的古诗有哪些【精选105句】
网名男生霸气冷酷好听好看二个字精选84个
干净好听的昵称英文少年男优选100个
抖音个性签名怎么写正能量【精选20个】
qq签名怎么保存不发布
玩后朋友圈文案22句
带有嘉字的唯美诗句
am is are顺口溜【优选92句】
热卖推荐广告词-20句优选
101万能胶顺口溜
海边照片文案伤感句子精选26句

  •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