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见古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物【87句精选】

1、前面说过,袁枚主张“作诗,不可以无我”。可《所见》这首诗,“我”在哪里呢?

2、(2)由动到静的特殊手法。

3、袁枚虽然出自书香门第,可到了他祖父这一代,已经衰落。袁枚天资聪颖,自家书不多,就到别人家借书来读。他12岁考上秀才,21岁就被一位巡抚推荐给乾隆。之后他中了进士,入选为翰林院庶吉士(虽没有官衔,但可在皇帝身边做皇帝交付的事情,相当于现在选拔出来储备的年轻干部)。两三年后,袁枚曾被派到好几个地方作知县。

4、振:振荡;指牧童的歌声嘹亮。

5、意欲捕鸣蝉,

6、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7、⑦立:站立。

8、再看诗中描写的人物与情境:“牧童骑黄牛”,乃“我”之所睹;“歌声振林樾”,乃“我”之所闻;“意欲捕鸣蝉”,乃“我”之所猜;“忽然闭口立”,乃“我”之所喜。

9、袁枚(1716~1797),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诗人、散文家,字子才,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他当过知县这类的官,但没多少年就告退了。

10、①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11、爱好由来下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

12、也许有人问:袁枚哪来这么多钱呀?袁枚靠的是他的人格与本事!他在随园办私塾(男女弟子皆收),开饭店,出租土地,而且经常有人请他写墓志铭、写对联、写传记,何况还有数不清的朋友与慕名者,争着拜会他……每年下来,他的收入,与当官时所得俸禄相比,真不知多了多少!所以,袁枚辞官后,日子过得非常潇洒:可以在园里与弟子、朋友一起吟诗作画,也可以随时漫游著名山川。

13、这首诗写的是夏天。从“林樾”、“鸣蝉”等词语可以看出。

14、“忽然”发生了变化:由响而静、由行而停,把小牧童闭口注目鸣蝉的瞬间神态写得韵味十足。而“闭”和“立”两个动词,则把这个牧童天真的神态和孩子式的机智刻划得淋漓尽致。全诗纯用白描手法,紧紧抓住小牧童一刹那间的表现,逼真地写出小牧童非常机灵的特点,让人倍觉小牧童的纯真可爱。

15、[清]袁枚

16、更重要的是,诗中之每一个字、每一种手法,无不折射出“我”的高尚情怀与独特的艺术造诣。

17、④欲:想要。

18、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

19、至于诗中“闭”与“立”的妙用,读者自会有更透彻的领悟。

20、林樾(yuè):指道旁成阴的树;樾,指树阴。

21、《所见》是一首五言绝句,是清代文人袁枚所作.本诗描绘了一幅林中牧童一派天真快乐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丛鸣蝉来看,应该是写的盛夏之时的景色,杨梅正当红,刚好是盛夏时光,鸣蝉阵阵.如果到秋天了,那么秋蝉如冻,自然不是.春天的话,蝉还没有完全生长发育.

22、诗人告诉读者,他认为牧童所以“忽然闭口立”,是“意欲捕鸣蝉”。可读者正想知道牧童是否捕到鸣蝉与捕蝉的过程时,诗人却戛然而止。这可谓神来之笔!牧童怎样捕蝉与捕到没有,袁枚怎会不知?可他就是不写,却让读者去猜想,去琢磨,去创造……

23、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24、《所见》描写的是夏季的景色,从古诗当中的第三联“意欲捕鸣蝉”中的“蝉鸣”可以看出是夏天,《所见》这首古诗的体裁为五言古诗,其作者为清代文人袁枚,古诗主要描绘的是夏日里牧童放牛的场景。

25、可诗人为什么不按照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写成“忽然闭口立,意欲捕蝉去”呢?这恐怕就是袁枚的笔法,他是不是在调动或考验读者的想象力呀?

26、《所见》是是清代诗人袁枚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本诗描绘了一幅林中牧童一派天真快乐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27、本课的练笔,我引导学生对照插图,发挥想象,将“意欲补鸣蝉,忽然闭口立”的情景写具体。

28、一天,一个可爱的小牧童,放完牛回家。他头戴蓑笠,骑在一头健壮的黄牛背上。他哼着小曲儿经过一片树林时,听到有蝉在叫,便心想:今天运气真不错,早上爸爸给了我几个铜板买烧饼吃,没想到恰逢烧饼铺开店10周年庆典,烧饼买二送一,早饭吃得饱饱的。刚才路上,又看到一个人不小心掉了几两银子,我拣起还给了他,他又奖了我几个铜板。现在又听到蝉在叫,没准还能捉住拿回家玩儿呢!”“他越想越开心,忽然看到一个黑影儿“蝉,蝉!”小孩儿大叫。他突然间闭上了嘴,因为他意识到:声音太大会把蝉吓飞了的。他蹑手蹑脚地来到树下,把自己的蓑笠挂上树枝,用蓑笠来套蝉。他准备就绪后,用帽子一套,蝉便被捉住了。小孩儿太高兴了,哼着小曲儿回家,他的歌声在整个树林里回荡……

29、“阿婆还似初笄女”,比喻自己老年写诗也还像少年时一样用心;“头未梳成不许看”,比喻诗未修改到自己满意时,是决不公开的。

30、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31、请看,袁枚的这首《所见》是不是不仅在告诉我们:诗中的“我”既是袁枚,也是读者呢?是不是还在启发我们:不仅“作诗,不可以无我”,“读诗,亦不可以无我”呢?

32、本诗描绘了一幅林中牧童一派天真快乐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33、据说有一次,一只商船在江上同一艘战船相撞,一个士兵不幸落水身亡。于是,官司打到了官府。战船方不依不饶,非要把商船主人打死不可。袁枚觉得两船相撞纯粹是个意外,不能因此使商船遭殃。于是,等到商船主人上船之际,他立刻使个眼色,暗示商船主人赶快乘风逃走。商船逃远后,袁枚说服了官船,又劝慰死者家属并给了使之满意的抚恤金,了断了这场官司。袁枚为官时,某地百姓还送了他一件“万民衣”,上面绣有全城百姓的姓名。袁枚为官十年左右,但他最终厌弃了官场。当皇上要给他升官之际,他却以奉养母亲为借口,决然辞官告退。

34、《所见》写的是夏季情景,可以从第三句“意欲捕鸣蝉”看出。

35、诗中的人物是牧童,牧童在干什么?一是骑牛,二是唱歌。而所骑之牛又是黄色的,所唱之歌却可以使“林樾”与之共鸣。如果有人因此想到“有声有色”“动静结合”与“诗中有画”这样的词语,笔者是会有同感的。比如“有色”,除了黄色,还有林樾的绿色;“有声”,除了牧童的“歌声”,还有“林樾”的回声。当然,读者还可以联想到自己听过或自己会唱的山歌呢。

36、欲:想要。

37、一二句描写了小牧童的天真活泼、悠然自得的可爱模样和他的愉快心情,“骑”字直接写出了牧童的姿势,“振”字则间接点出他的心情。通过“骑”和“振”两个动词,把牧童那种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心情和盘托了出来。

38、阿婆还似初笄女,头未梳成不许看。

39、《赠刘景文》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

40、⑥鸣:叫。

41、至于“动静结合”与“诗中有画”,相信不同的读者会有自己的体会和感悟。

42、牧童悠然自得地骑在牛背上,他那动听的歌声在整片树林中回荡着。突然,他听见了树上的知了声,他非常想捉知了。于是,他停止了唱歌,悄悄到走到了树下面,静静地看着、找着。他想:“知了啊知了,你到底在哪儿呀?让我找得好苦呀!”忽然,知了又叫了几声。小牧童随着声音,看清了知了的身影。他心里暗暗说道:“哈哈,终于让我找着你了。我要捉到你!”牧童爬上了树,在离知了还有1米左右距离的时候,他的手没有抓稳树枝,一不小心摔了下来……自认倒霉的牧童骑在牛背上,回家了。

43、③林樾(yuè):指道旁成阴的树。

44、牧童骑黄牛,

45、《夜书所见》 这首诗是诗人客居异乡,静夜感秋所作,抒发了羁旅之愁和深挚的思乡之情。

46、骑与振,都是描写牧童的。前者描绘的是牧童的可爱情态:当他在牛背上忽前忽后、忽左忽右地摇晃着的时候,袁枚的身子是不是也随着晃悠呢?袁枚的心是不是也跟着这节奏而自我陶醉呢?后者描绘的是牧童嘹亮的声音:当他的歌声振得身边的树林都与之共鸣时,袁枚是不是也正在侧耳倾听这具有穿透力的童声呢?而且,读者是不是还可以想见袁枚对孩子的喜爱之情?是不是也可以体会到袁枚善于选择恰当的动词,来表现人物外在之美与内在之美呢?所以,即使只看“骑”“振”这两个字,就会感觉到“我”在哪里了。

47、袁枚辞官后到哪里去了?原来他早就看上了位于金陵小仓山(今属南京市)的一处园地,也就是《红楼梦》写到的“大观园”。袁枚购置后,就起名为“随园”。不少读者知道,当看到《小仓山房集》《随园诗话》与《随园随笔》时,就会想到袁枚。有意思的是,随园建成后,袁枚居然把原来园子的围墙全部拆掉,还写了一副对联:“放鹤去寻山里客,任人来看四时花。”这样,原来的私宅,一下子就变成了“公园”。

48、(虞俊诚)

49、先讲前两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50、⑤捕:捉。

51、其实,诗中所写牧童、牛、林樾这些人与物以及其黄色、绿色,无不是“我”之所见;诗中牧童的歌声与林樾共鸣声以及蝉鸣之声,无不是“我”之所闻。

52、写书说与真情论。

53、袁枚说过写诗“不可以无我”的话,于是,笔者也想从这首诗里寻找“我”的踪迹。

54、②振:振荡;回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55、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56、(1)“骑”字与“振”的妙用。

57、“万民衣”中蕴真情。

58、《所见》原诗

59、因此可以断定《所见》描写的是夏季的景色。

60、袁枚的这首诗完全印证了他的诗论:“诗写性情”,“诗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作诗,不可以无我”……他真的厉害:他可以是我们的同窗,也可以是我们的朋友,还可以是我们的老师。他激励我们自己去想象,自己去思索,自己去写诗。

61、最后总起来,讲讲诗中“我”的踪迹。

62、再讲后两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63、《山行》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64、《所见》是一首五言绝句,是清代文人袁枚所作.本诗描绘了一幅林中牧童一派天真快乐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丛鸣蝉来看,应该是写的盛夏之时的景色,杨梅正当红,刚好是盛夏时光,鸣蝉阵穿鸡扁课壮酒憋旬铂莫阵.如果到秋天了,那么秋蝉如冻,自然不是.春天的话,蝉还没有完全生长发育.

65、购得随园,乐在随园。

66、从“鸣蝉”一词可以看出是描写夏季。  所见  袁枚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67、第一句平平而起,不着痕迹。第二句调子突然高昂,旋律突然加快,从而形成一个高潮。

68、译文及注释

69、这首诗前两句写的是动景:诗人写牧童骑着黄牛晃晃悠悠地走着,同时用夸张的手法形容歌声的嘹亮与动听。可是,诗人不说歌声“振天地”,却偏偏要说歌声“振林樾”。从这里,我们是不是可以窥探出诗人匠心之独特呢?笔者觉得,说歌声“振林樾”有两点独特之处:一是与“闭口立”形成鲜明的对照,实现了由动到静的意境转换;二是前后照应,为后面的“捕鸣蝉”作了铺垫。至于“忽然”一词的艺术效果,简直达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地步:它不仅显现出牧童听到树上蝉鸣时,一下子静下来的惊喜与警觉;而且隐含着袁枚这个“我”,在一旁观察时的神态与心理活动。

70、歌声振林樾。

71、一、简介诗人,再讲几个有关他的传闻。

72、这首诗的题目是《所见》,说明诗人在写他旅途中看到的情景。诗的内容极其简单,写一个牧童骑在牛背上边走边唱,当他突然听到蝉鸣,就停住了歌声,准备去捕蝉。这首诗问世以来,就脍炙人口,一直流传至今,而且被有的学者视其为袁枚的代表作。

73、此诗是诗人在生活中看见一个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后停住歌声准备捕捉蝉的这一幕场景后而创作的。这是一首反映儿童生活的诗篇,充满童真童趣。

74、蝉,就是知了。记得有一年夏天到北京出差,中午在旅店休息时,就被一阵阵“吱——吱——”的声音吵得不得入睡。问人,才知道那是知了在叫。后来读朱自清的作品,对蝉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原来,蝉的成虫才在树上鸣叫,而且能鸣叫的只是雄蝉。于是,知道《所见》写的季节肯定也是夏季,牧童要捕捉的就是树上鸣叫的雄蝉。

75、三、赏析这首诗。

76、这首诗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写。此诗描写的是深秋景色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77、“林樾”是指道旁成荫的树林。

78、《所见》描绘了一幅迷人的田园风光。全诗以乡村儿童生活为题材,诗中有画,画中有声,动静结合,生动活泼。其中“意欲补鸣蝉,忽然闭口立”的情景更是儿童喜闻乐见。

79、中学语文课本选有袁枚写的《黄生借书说》,他明确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启发学子要珍惜时间,亲手抄录,熟烂于心。

80、《所见》描写的季节是夏季。诗中有两句是这样写的: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从这两句诗中的“歌声”“鸣蝉”就可以看出,故事发生在夏天,而为很有可能是盛夏。

81、全诗通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描写,直接抒发生活的感受,看似闲情逸致,实则寄托情思。同时此诗不顾及格律,活泼自由,语言浅显明了,形象自然生动。

82、三四句仍然是继续描写神态。第三句是过渡,是作势。写牧童的心理活动,交代了他“闭口立”的原因,也是全诗的转折点。第四句,急转直下,如千尺悬瀑坠入深潭,戛然而止。“忽然”一词,把这个牧童发现树上鸣蝉时的惊喜心情和机警性格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出来。

83、二、部分词语注释:

84、诗中的“意”字,当估计或猜想讲;“欲”,是想要的意思。诗中的“闭口立”,意思应该是,牧童听到蝉鸣后立刻“闭口”,接着他从牛背上跳下来“立”着不动。

85、诗题是《所见》。那么,诗中所写,到底是何人之所见呢?当然是袁枚“我”呀!

86、在诗文创作上他强调表达真情实感。他说:“诗写性情。”又说:“诗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还说:“作诗,不可以无我。”这里恭录他写的一首题为《遣兴》(其一)的诗,先体会一下他对写诗的要求。

87、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

复兴67句
教研工作计划优选88句
妈妈寄语儿子-69句
古诗词大全300首免费听精选好句516句
幼儿必背古诗100首梅花精选418句
山中送别王维精选好句54句
他叫苏格【精选31句】
秀才遇到兵歇后语优选37句
描写大雪的句子【精选98句】
网名两个字霸气男生【32个精选】
网名女两字高冷伤感优选汇总36个
微笑签名个性设计41个精选
给女朋友的备注英文网名备注【99个精选】
看透人心发朋友圈的八个字-47句
手机qq空间个性签名在哪里设置【34个精选】
主动文案大全优选69句
早出晚归的心情【54句精选】
配山水的古语情话
空间经典说说霸气说说大全-52句优选
高考励志座右铭简短优选好句51句

  •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