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语·公冶长》是《论语》中的第五篇,此篇有28章,以谈论仁德为主线,本篇章中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由孔子生前的话语从而从各个侧面探讨仁德的特征。
2、故谥法有以勤学好问为文者,盖亦人所难也。孔圉得谥为文,以此而已。其由来为:尽管孔文子德行不佳——“孔文子使太叔疾出其妻而妻之。疾通于初妻之娣,文子怒,将攻之。访于仲尼,仲尼不对,命驾而行。疾奔宋,文子使疾弟遗室孔姞,但是仍然被谥为“文”,这不免让子贡感到疑惑。而孔子对错分明,不否定他的难能可贵的优点。告诉子贡他的谥的来由——虽然他聪敏而地位高,却不耻于下问,这是常人所不及的。
3、出处:《论语·公冶长》——战国·孔子
4、“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意思是不以向地位、学问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形容谦虚好学。
5、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比喻谦虚好学,不介意向不及自己的人请教。耻: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以……为耻。
6、向比自己地位低、知识少的人请教,不觉得耻辱。
7、这句话的意思是:勤奋努力地学习文献知识、向比自已地位低,学问不如自已的人请教也不感到羞辱。
8、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意思是:聪敏并且爱好学习,并且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求教而感到耻辱,这句话出自论语一书中,是孔子要求弟子应该具备的美德,这种美德在现在也要践行的,它是一个人修身一定要必备的美德,所以人人都要具备这个美德
9、(2)敏:敏捷、勤勉。
10、不耻下问含义:指不会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当成耻辱,形容谦虚好学
1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指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出处《论语·公冶长》第五篇: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意思是不以向地位、学问较自己低的...
12、不耻下问是一个比较常见的成语。其基本含义就是遇到不会的问题或者不懂的事情,要认真,虚心的向了解的人请教。而不要害怕,胆怯。我们寻求知识的时候也是一样。对于知识的求知欲,一定要勇于去提出问题。而不是因为胆怯或者怕人瞧不起,而不敢去探究。
13、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14、典故来历:孔文子德行不好,但仍然被谥为“文”,子贡不解,问老师孔子,这是怎么回事,孔子就回答他,尽管他德行不佳,但他很聪明,而且学习很谦虚,这是他的优点。因此谥号“文”
15、下,问题比自已地位低,就是低下和差的意思,但是这个低下和差不是对别人的低下,而是把要请教的人提高,把自己放低。
16、[bùchǐxiàwèn]
17、“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指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没自己高的人请教为耻。
18、这是论语一书中的句话。也是孔子提倡的一种学风。一个人只有做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才能在学问上有扎扎实实的进步,所以孔子提倡这种学习精神,这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
19、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指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20、拓展资料
21、出处《论语·公冶长》第五篇: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意思是不以向地位、学问较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形容谦虚好学。
22、意思是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原句出自于春秋孔子的《论语·公冶长》。原文: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白话译文:子贡问道:“为什么给孔文子一个‘文’的谥号呢?”孔子说:“他聪敏勤勉而好学,不以向他地位卑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谥号叫‘文’。”扩展资料:创作背景: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赏析:《论语》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23、(1)孔文子:卫国大夫孔圉,“文”是谥号,“子”是尊称。
24、不耻下问,汉语成语,读音为bùchǐxiàwèn,意思是指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而不感到丢面子,比喻谦虚好学,不介意向学识或地位不及自己的人请教。出自《论语·公冶长》。
25、《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
26、子贡问道:“为什么给孔文子一个‘文’的谥号呢?”孔子说:“他聪敏勤勉而好学,不以向他地位卑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谥号叫‘文’。”
27、原文: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28、论语·公冶长
29、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意思是指天资聪明而又爱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形容人谦虚好学。
30、《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到汉代时,有《鲁论语》(20篇)、《齐论语》(22篇)、《古文论语》(21篇)三种《论语》版本流传。东汉末年,郑玄以《鲁论语》为底本,参考《齐论语》和《古文论语》编校成一个新的本子,并加以注释。郑玄的注本流传后,《齐论语》和《古文论语》便逐渐亡佚了。以后各代注释《论语》的版本主要有:三国时魏国何晏《论语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论语义疏》,宋代邢晏《论语注疏》、朱熹《论语集注》,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等。
31、原句出自于春秋孔子的《论语·公冶长》。
32、天资聪明而又好学,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33、出处及原句:《论语.公冶长第一十五》。孔子的著名弟子子贡问,“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34、意思是说天资聪颖而又热爱学习的人,不以向比自己地位低、学问低的人请教为耻辱。题目中问到的这句话出自先秦时期儒家至圣先师孔子及其弟子再传弟子所作的经典语录体著作《论语》,这是在子贡和孔子的一段对话里面出现的。子贡问孔子,孔文子死后为什么被称为“文”呢,孔子便回答“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意思就是说孔文子这个人天资聪颖而又热爱学习,从不以向自己学问地位低的人请教为耻辱,所以后世称他为“文”,可见孔子对于孔文子的推崇。
35、出自《论语·公冶长》第五篇: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3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意思是:聪敏勤勉而好学,不以向他地位卑下的人请教为耻。
关于清明的古诗69句 寒冷的味道阅读答案 沙漠掘金宣言 口号91句 小池古诗原文四句拼音【173句精选】 800字美文优选好句22句 二年级背诵古诗中秋月167句 草木皆兵的故事优选好句46句 早上问候语英文怎么说优选47句 最暖心最浪漫的一段话精选26句 亡羊补牢歇后语【25句精选】 运气好的网名大全【24个精选】 备注是什么意思老师叫填表汇总80个 怎样设置微信朋友圈个性签名优选汇总42个 高级的宣传文案英语53句 经典朗诵说说【优选80句】 洗车行试营业广告词【优选71句】 三八妇女节朋友圈的祝福语精选精选50句 别人发早安怎么高情商回复 疫情期间安慰人的暖心话汇总35句 朋友圈句子伤感的-48句优选